咨询热线
手机
18142863185
关注我们
公众号
关注公众号
- Top
传统三防漆起源和发展
发布时间:
2025-04-28 17:28
传统三防漆起源于美国军事领域,早期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电路板和元器件。随着技术发展,其种类不断丰富,从丙烯酸系列发展到有机硅、聚氨酯等类型,性能和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展。
一、起源
三防漆的诞生源于极端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严苛挑战,主要用于军事领域中的电子设备。由于军事领域中的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,20世纪中期,随着雷达、导弹、舰载电子系统等军事装备的快速发展,传统电路板在高温、高湿、盐雾、霉菌等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凸显。为保护电子设备不受环境影响,人们开始研制三防漆。目的是保护电子设备的电路板和元器件,使其能够在高温、潮湿、盐雾等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。
二、发展
1、溶剂型丙烯酸体系
丙烯酸系列三防漆,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基体的第一代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。丙烯酸三防漆具有固化速度快、透明度高、成本较低、施工便捷等优点,但耐温性和耐化学性相对较弱,常用于一般电子设备的防护。该阶段技术瓶颈在于溶剂选择与成膜性能的矛盾:快干型溶剂易导致流平性差,而慢干型溶剂则影响生产效率。并且由于溶剂挥发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,技术人员不得不尝试新的方向。
2、有机硅改性体系
有机硅材质三防漆作为第二代技术,通过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,实现材料耐温性与柔韧性的双重提升。在涂覆有机硅三防漆后,电路板通过盐雾试验其寿命甚至能达到传统防护方案的数倍。有机硅三防漆的优点是耐候性好,耐水性好,耐高低温性能优越,但该技术面临附着力差、表面硬度差的难题,在PCB表面处理不当或存在助焊剂残留时,易出现涂层剥落现象。
3、聚氨酯-丙烯酸杂化体系
聚氨酯系列三防漆,第三代技术,通过分子设计实现性能平衡。采用羟基丙烯酸树脂与异氰酸酯预聚物复配,既保留聚氨酯的强附着力,又获得丙烯酸的快速固化特性。聚氨酯三防漆具有优异的耐磨性、耐化学腐蚀性和柔韧性,适用于高湿度或化学侵蚀环境。该阶段工艺创新体现在选择性涂覆技术的发展,通过激光定位与精密喷阀配合,使三防漆仅覆盖关键区域,避免对散热元件的影响。
4、光固化体系
第四代光固化体系UV三防漆,以丙烯酸酯寡聚物为基体,通过添加光引发剂实现秒级固化。UV固化工艺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且能耗大幅降低。但该技术对设备要求严苛,需配备高精度UV光源与氮气保护系统,初期投资成本较高。
三、总结
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三防漆认识的加深,三防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。从最初仅用于军事领域的印刷线路板,到后来普通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的主板上。如今,三防漆在民用及商业应用、汽车工业、航空航天、航海、医疗、户外电子产品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,持续推动着三防漆行业的深化发展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仅供参考使用;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会第一时间进行删除。
分享到:
相关新闻
喷涂法以其涂覆效率高、适应性强等优势,在大规模生产以及复杂结构电路板防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然而,喷涂法看似操作便捷,实则对各项参数和操作细节要求极高。从电路板的固定,到试喷阶段的参数摸索,再到正式喷涂时对喷涂顺序、压力、速度、距离、角度等要素的精准把控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,都可能导致漆膜出现缺陷,严重影响电路板的防护效果。
浸涂法是将电路板等工件完全浸入三防漆中,依靠漆液的表面张力和粘附性,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保护膜的工艺,适用于批量生产小型、结构简单且对涂覆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电子元器件或电路板。浸涂法凭借其生产效率高、涂覆均匀性好等优势,在大规模电路板防护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然而,浸涂过程涉及诸多复杂因素,从PCB的放置取出,到浸涂速度、时间、提升速度等参数的精准把控,每一步都关乎最终漆膜质量与防护效果。稍有不慎,便可能导致漆膜厚度不均、气泡、流淌等缺陷,严重影响电路板的防护性能。
在众多三防漆的涂覆方法中,刷涂法以其操作灵活、适用场景多样等优势,被广泛应用于小批量生产、局部涂覆或对涂覆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。然而,刷涂法看似简单,实则对操作规范有着严格要求。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涂覆效果,进而影响电路板的防护性能。
关注我们